1839年,攝影在巴黎誕生,我們看待世界/視界的觀點從此改變 — 至少,書上是這麼說的。
然而攝影的發明,可不是魔術師從帽子裡掏出一隻兔子般簡單。在攝影發明之前,人們為了將眼前景物保留下來,做了哪些努力?攝影的誕生,對人們保留景物的傳統方式(繪畫、繪畫輔助工具、記憶),乃至於對整個文化,又有哪些影響?從當時仍為世界文化藝術重鎮的巴黎出發,讓我們一起回溯時光,看看人類史上影響最深遠的發明之一:攝影。
楔子:1839 — 之一.攝影誕生之前
且讓我們將時間往前推回兩百年前的1809年。在攝影出現之前,你如何留住心愛的人的臉孔?如何長存生命中重要的時刻?如何捕捉眼前難得的美景?如何與親朋好友分享你擁有的這一切?
如果你覺得記憶不夠精確,化為文字也難以與人分享,那麼唯一的答案就是:畫下來。
富人總是最有利的一群人,他們可以請人來作畫,試著以符號或視覺象徵來表達當時所見;很有繪畫天分的人也不難解決此一問題,自己畫下來總讓畫面內容更貼近你的視覺印象。不幸的是,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既不有錢也沒什麼繪畫天分,於是人們只好發展出許多繪畫輔助工具,以滿足這些留下視覺記憶的需求(但事實上,畫家也從這些輔助工具中獲得不少幫助)。這些輔助工具之一,後來便促成了攝影的誕生。
攝影的「前驅物」
Camera Lucida 明室
Camera Lucida是拉丁文「明室(light chamber)」的意思,是一種相當方便的視覺輔助工具。它使用鏡子與半透明的玻璃,將眼前風景反射為一片幻影,投射在你眼前的毛玻璃上,讓你可以同時看到眼前景物、畫紙與投射出的幻影,清楚地將景物描繪下來。除了幫助不會畫畫的人作畫,此工具亦有助於幫助畫家描繪下風景中的關鍵部分,以提升透視上以及物體外型的精確性(點這裡觀看camera lucid的使用範例)。
▼Camera Lucida (來源:wiki common)
▼Camera Obscura, 約為17世紀所繪。(來源:wiki common)
Camera Obscura 暗室
Camera Obscura的拉丁文則為「暗室(dark chamber)」之意,與Camera Lucida同樣是一種視覺輔助工具,其緣起可遠溯至亞理斯多德(Aristotle)對針孔成像原理的觀察。其原理非常簡單:在一個暗室或黑箱中打一個洞,透進的光線便會在暗室中形成一個上下顛倒的影像。這正是構成攝影的前身。
第一部camera obscurea大約在11世紀時,由一位伊斯蘭數學家、天文家兼物理學家 Ibn al-Haitham所發明,西方慣稱他為Alhazen。他在開羅撰寫了一本關於視覺的書,對於針孔成像原理有清楚的描述,並製作了一部他稱為Al-Bayt al-Muthlim的實驗儀器,翻成英文便是dark room(暗室)。西方許多科學家對此都相當熟悉;13世紀時,英國物理學家培根(Roger Bacon)便曾使用camera obscura成功觀測了日蝕現象。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更是頗好此道,最近甚至有人認為名聞遐邇的杜林裹屍布與隱藏在蒙娜麗莎畫像底下的達文西自畫像極為相似,很有可能是達文西利用camera obscura將自己的容貌拓印上去的。 17世紀時,德國數學、天文暨物理學家科普勒(Johannes Kepler)及耶穌會教士契爾學( Athanasius Kircher)均曾在著作中提到此一工具。
我們可以說,在19世紀中攝影正式發明之前,西方世界其實已經透過使用Camera Obscura,掌握了攝影的基礎;距離攝影發明的關鍵,只剩下一樣:如何將光線透過針孔所形成的影像留下來。
留言列表